霜降民俗与养生妙招
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时节,这时候最突出的气候特点就是“结霜”。霜不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,而是近地面水汽的凝华产物,在北方只在晴天形成,所以有“浓霜猛太阳”的说法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霜降,九月中。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。”霜降之后,天气逐渐变冷,深秋景象明显。其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,中午则比较热,昼夜温差大,秋燥明显,而且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。此时百草尽枯,秋叶翩飞,蜂蝶也不见踪迹,蜇虫无声告别了外界的喧嚣,进入休眠状态,为来年的新生做准备。
霜降民俗特点
迎霜送芋鬼
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,所以古时人们十分重视,经常进行祛凶、扫墓、祭祀等活动,以辟凶迎祥,祈求风调雨顺、生活安康。在广东高明地区,霜降前会有“送芋鬼”的习俗,人们用瓦片堆砌成塔,然后在塔内放柴点燃,而且火烧得越旺越好,直至瓦片烧红,接着将塔推倒,用烧红的瓦片来煨芋头,俗称“打芋煲”,最后“送芋鬼”,即将用完的瓦片丢到村外,以辟除不祥。
吃柿润肺燥
在中国的长江、黄河流城,柿子普遍于霜降前后成熟,此时的柿子皮薄、肉鲜、味美,当地就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。霜降恰好是昼夜温差变化大、容易受凉感冒的时节,因此民间又有“霜降吃柿子,不会流鼻涕”的说法。中医认为,柿子味甘、涩,性寒,归肺经,鲜柿子具有清热润肺、生津止渴之效,可用于肺热咳嗽、口渴、口疮;而柿饼具有润肺、止血、健脾、止泻之效,可用于治疗便血、尿血、脾虚消化不良、咽干、声音嘶哑等。
进补健脾胃
民间有“补冬不如补霜降”的讲法,闽南有谚语“一年补通通,不如补霜降”,这与我国北方的“贴秋膘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霜降时节,不同地区的人们会选择不同的食材进补,江南一带的民众喜食水鸭,可以滋阴;北方及岭南地区则喜欢选择羊肉、兔肉、牛肉来进补,如“煲羊肉”“煲羊头”“迎霜兔肉”等,以保暖、润燥、健脾、养胃。
霜降进补会让身体安稳过渡到初冬,但进补要适度。可以在润燥健脾的同时,逐渐加大补气补血之力,如选择玉竹、沙参、太子参、山药、莲藕、马蹄、莲子、陈皮、乌鸡、羊肉、牛肉、牛肚、猪肚等。但适不适合进补还是要看脾胃好不好,脾胃向来比较薄弱的人,应重点先健脾和胃,做到补而不燥。
中医养生妙招
灸一灸,祛寒养阳
穴位选择:关元穴,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肚脐下3寸(4横指)。气海穴,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下1.5寸。命门穴,在脊柱区,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,后正中线上。
操作方法:将生姜切成直径约3厘米、厚度约0.3厘米的薄片。将切好的姜片用针刺几个小孔。把姜片置于穴位上,艾绒捏成柱状,放在姜片上,点燃艾绒,待艾绒烧尽即可。每周2次。
功效:温中散寒固肾。
揉一揉,调补气血
穴位选择:涌泉穴,位于足底部,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,约当足底第2、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/3与后2/3交点上。八髎穴,即上髎穴、次髎穴、中髎穴和下髎穴,左右各四,共八穴。八髎穴位于腰骶部,分别在第1~4骶后孔中。
操作方法:用拇指或食指指腹,置于穴位处按揉,力度要适中。按揉150~200次,每日1遍。
功效:滋肾,调补气血。
品当归乌鸡,调理冲任
材料:乌鸡1/4只,猪瘦肉100克,当归15克,龙眼肉10粒,红枣(去核)2~3枚,生姜2~3片,精盐适量。
做法:将诸物洗净,乌鸡切块,放入沸水中焯水备用,猪瘦肉切片备用。上述食材放入锅中,加清水1500毫升(约6碗水量),武火煮开后文火再煮1.5小时,加入适量精盐即可。此约为2~3人量。
功效:补血养肝,调理冲任。(张伟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没有了